首页> 新闻中心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时间: 2022-08-24 15:03:19    浏览: 96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今后一个时期切实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以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一直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并积极推动的一项基本国策。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总体战略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一系列部署,并从教育的战略定位、根本任务、根本宗旨、发展道路、依靠力量、领导核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标志着党对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
  高校要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面向本国实际和时代要求,不断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和人类发展难题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国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艰巨而复杂的挑战。新形势和新任务,对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主动服务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和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的要求。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对中国而言,我们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在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了“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保证高等教育领域政策措施的连续性与资源支持的充分性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基础,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决策,先后启动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高校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在全面审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高校建设计划的成就与问题的基础上,党中央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决策,高等教育投入持续增加,保障体系和院校治理模式日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日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整体上实现了规模和质量双重意义上的历史性、跨越性发展,部分高校已经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回望来时的路,比较别人的路,目的是要走好未来的路。这就要求我们回答好在中国大地要办什么样的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个意义深远的重大时代命题,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新境界。
  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不是看它的条件何等优越、规模如何庞大,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历史的视野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看它对国家对民族所作的贡献。
  1.坚持立德树人,引导青年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多次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大命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指明了目标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需要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意识形态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帮助青年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校情,引导学生用理性的眼光、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应当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首要逻辑和落脚点。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一项复杂多维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培养一流人才作为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科研体制、管理体系、人事制度、评价体系等各项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还要努力培育建设中国特色知识体系的人文社科领域创新人才。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深入调研,确保话语创新、理论创新与体系创新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建设中国特色知识体系,贡献回答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3.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谋划高瞻远瞩的学科布局
  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国内外的科学研究实践已经表明,无论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间,还是哲学社会科学诸领域、各学科之间越来越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学科交叉融合的态势有助于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建设性社会影响的重大突破。
  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和强有力的研究团队,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构建协作共生的学科体系。如何改革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如何破除学术组织内部阻碍交叉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各学科的组织单位和科研人员对待学科交叉有着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营造有利于交叉学科发展的良好环境,是在今后一个时期“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
  4.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育人文化
  世界一流大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指标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另一种是文化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所谓指标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就是从大学排名所依据的指标上来看,排在世界前100名的大学;所谓文化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就是大学植根于独特的文化土壤,有自身的使命和价值观,有深沉而远大的抱负,能够为其他国家、其他文明提供实质性的启示和借鉴。我们中国的很多大学都不是指标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但从文化意义来看,我们都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深植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土壤,吸收传统营养,结合中国现实国情,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才能形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育人文化。
  5.抓好基础性工作,把教师培养成“大先生”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培养教师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要按照“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要求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注重理论素养与专业素养、学术研究与教学能力、科研成果与实践成果相统一。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划定师德底线和红线,坚决惩处违反师德行为。其次,加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能力建设,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施行教师教学准入和退出制度,凡是综合教学评估不合格者,要停止其课程教学任务,并安排其接受专门教学诊断、培训、考核,以改进教学。最后,强化导师权责,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进一步强化导师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教育意识,完善研究生导师考核办法,建立研究生导师的奖励机制,健全研究生导师的退出机制。
  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在高校中的领导则是这一优势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体现。能否坚持党的指导地位,事关高校的正确办学方向,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全局性。只有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强大能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伟大实践表明,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从教育实践中总结高等教育领域党的建设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教育治理中各方面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新时代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要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研判党领导高等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新要求,贯彻落实教育“九个坚持”,牢牢把握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把青年学生牢牢团结在党的周围。必须深入研究新时代青年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特点,找准他们成长发展中面临的痛点、难点、焦点、热点,转变传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将工作重心下移到学院、班级、宿舍,更加关注普通学生的学习生活表现和成长发展诉求,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在个人。要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教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理论研究优势,注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研究,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校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彻底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探索系统讲授、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方式改革,探索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新模式;深化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实现校内和校外专家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构建更为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体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在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功能上实现资源集成、同频共振、共同发展。